球盟会(中国)体育平台-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您好,欢迎进入球盟会环保精工设备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球盟会首页城与园的新构:对苏州高新区狮山水质净化厂的解读 陈泳 钱舟 张应鹏 时代建筑2023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4-01-21 05:31浏览次数:

  原标题:城与园的新构:对苏州高新区狮山水质净化厂的解读 陈泳 钱舟 张应鹏 时代建筑2023年第2期

  专题栏目“‘场域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实践探索”中,章明等人的文章围绕团队所进行的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建设实践展开,并初步构建了“场域基础设施”的理论框架。刘振、李兴钢阐述了北京2022冬奥会延庆赛区基础设施建筑的设计策略,探索了基础设施建筑在应对特殊的建造环境和公共活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陈泳等人的文章从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出发,结合景观都市主义的视角,对九城都市的新作——苏州高新区狮山水质净化厂进行了介绍与解读。

  文章介绍了九城都市的新作——苏州高新区狮山水质净化厂,将其置于景观都市主义的语境下加以解读,从景观与城市协同共生的视角探析该项目在构建生态网络、植入社会机能、折叠立体基面与协同专业合作等方面的实践策略,论述城市基础设施在高密度建成环境下具有生态修复、功能复合、场所营造与品质提升等方面的潜在价值。文章同时也融入了对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孤立发展这一状况的批判与反思。

  项目建筑师:张应鹏(主创建筑师)、黄志强、钱舟、祁文华、王骞、沈春华、张琦、张晓斌、裴君、姜进峰、赵苗、周昊

  地下厂区设计团队:杜炯、王宇尧、张毅、李、高武、甘晓莉、陆晓桢、李高波、桑建飞、顾潇、周正祥

  “假山假水城中园,真山真水园中城”,前者说的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与文化传统的苏州古城,后者指的则是古城西侧依山傍水的苏州高新区。如同古城与新区的二元关系,构成“城”的建筑组群与构成“园”的自然景观往往被视作相互对立又并存的两个不同主体。从近现代景观发展历程来看,球盟会官方网站城市的景观被认为是与建筑、街区、市政基础设施相区别的绿地、公园、水系等绿色空间,被看作是拥挤城市空间的调节剂与避难所。这种城市与景观二元相互对立的思考方式不仅造成了学科和行业之间的彼此割裂,使作为完整生命支撑系统的土地没有从整体上得到人们的关照,而且还破坏了作为主要人居环境的城市的整体性。[1]这种观念同样体现在新区的开发过程中,大量的资本与技术投入到交通系统、给排水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灰色基础设施建设中,这种建设方式虽然展示了城市发展的时代性与技术性,但是以工程效益为导向,呈现出标准化与同质性的特征,缺乏对于自然生态、空间品质和城市复杂要素的综合考量,[2-3]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议。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与专家学者以基础设施为锚点,对城市与景观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新的思考。[4-5]

  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最早由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在1997年提出,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等众多学者和景观设计师所推动。他们认为当代城市正处于全球化、后工业化与生态危机的新背景中,基于传统城市形态的建筑学逻辑受到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变化的挑战,需要将景观视为城市的主题,重新审视规划、建筑与景观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景观不仅成为洞悉当代城市的透镜(lens),也成为重新建造当代城市的媒介(medium)”。[6]目前对于景观都市主义概念的理解非常丰富与多元,扩展了景观的内涵与外延,不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绿地与公园,而是指向松散、灵活、包罗万象、动态的城市空间形式,认为景观是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载体,所有的建筑和基础设施都是景观的延续。[7]其中,詹姆斯·科纳更是将景观都市主义视为“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并提出了4项实践主题:随时间变化的过程(processes over time)、为城市生活搭建舞台(the staging of surfaces)、运作或工作方法(the operational or working method)、城市空间的想象力(imaginary),期望打破传统规划体制的壁垒。[8]

  基础设施一直是景观都市主义者们研究的重要领域。他们认为基础设施不只是功能性的市政类灰色基础设施,也包括河道、蓄水地、林地、公园与绿色廊道等属于景观领域的绿色基础设施,倡导将基础设施的运行和自然生态过程、城市公共生活需求相结合,探索景观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内在关联性以及一体化的可能性,构建新的城市形态和空间发展框架。[9-10]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践,景观都市主义已经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建成作品,如纽约的高线]、巴塞罗那的荣耀广场更新[12]与哥本哈根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13]等,它们都是将基础设施建设看作是景观的延续,对城市空间与特色产生了积极影响,改变了城市生活方式。从这些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案例中不难发现,景观具有极强的转化尺度的能力,即在不同尺度层级下,景观要素会以不同的表现方式来对基础设施进行干预与影响,发挥景观对于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力。具体而言:(1)在区域生态层面,景观作为区域结构性的绿色基础设施,尊重场地的生态演变过程,借助景观生态廊道与路网系统向周边地区延伸,与城市其他绿色空间联系起来,使需要开发的场地与整个区域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生态修复与景观再生;(2)在地区机能层面,景观作为多元功能复合的载体为地区的发展持续赋能,将城市的运行看作是开放与动态的演变过程而不是一个个固定而僵硬的功能分区,加强不同地块之间在不同时段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提高地区发展的适应性和变化能力;(3)在建筑形态层面球盟会首页,景观以其自身的灵活性与可塑性来构建人性化的交流场所,利用立体基面折叠与空间链接等策略构建具有连续性、层次性与开放性的柔性表面,成为容纳各种社会活动的城市地表,诱发城市事件、激发公共活力和促进丰富社交活动;(4)在技术保障层面,主张打破学科壁垒,协调多元发展主体,组建起包括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风景园林师、建筑师、技术工程师和生态学家等在内的跨学科团队,通过更加紧密的协同运作和综合的设计手段来应对未来越来越复杂的城市问题。

  近年来,受国内经济生产方式迭代、健康生活品质提升,以及高密度环境下公共空间需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这一长期以来被技术工程师所主控的特殊区域越来越受到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和景观建筑师的关注与介入。很多城市位于中心区和滨水区的基础设施发生了新的转型,通过寻求与城市景观要素重新结合的可能性,对周边环境进行织补与缝合,修复空间结构肌理,赋予城市丰富多元的新场景,这正好契合了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理想。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近期完成的苏州高新区狮山水质净化厂项目是对“灰色”市政基础设施与“绿色”景观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的一次有益尝试,该项目在架构生态网络、植入社会机能、折叠立体基面与协同专业合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体现了建筑师对于高密度新城区中城市与景观之间关系的思考。

  景观都市主义导向的设计,是一种基于地方环境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动态驱动机制,这种机制存在于与本土地区乃至全球相互联系和多重嵌套的关系之中,其尺度远超特定的场地本身。场所自身的在地视角提供了具体的场景,而区域以及更大的范围则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全局观。也就是说,单体项目需要通过尺度的转化与联系,将本地尺度和区域尺度联系成一个能行使多种功能的生态体系及相互交织贯通的新秩序。

  苏州高新区狮山水质净化厂,原名苏州新区污水处理厂,最初建于1992年,与高新区的创建时间基本相同。基于当时污水处理的工艺需求,厂房与设施都紧邻京杭运河岸线建设,前后经过三期工程的发展,已完成了进水泵房、细格栅及沉砂池、球盟会官方网站三槽式氧化沟、污泥均质池、污泥浓缩池与脱水机房等污水处理工艺及设备工程的系统化建设,是支撑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市政基础设施,但同时也占用了生态景观资源极佳的滨水岸线。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厂址周边地区发生重大变迁,索山桥、轨交3号线号线等交通基础设施在这里汇集,交通可达性的提升引发土地资本增值效应,高楼林立的住宅小区与商务办公区开始在周边进行大规模建设,而污水厂每天产生的大量恶臭气体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消极影响,污水厂的迁建势在必行。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文件,对运河沿线生态环境保护与景观空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整体规划中,此区域将打造宜居乐活文化的山水游廊,强化城市功能与自然山水的融合,这无疑为跨区域的景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契机,而狮山水质净化厂的建设则成为建构地区景观生态网络的先导与示范。

  m²,由此置换出老厂区6.5 hm²的滨河沿岸用地,约800 m长的亲水岸线得以释放给市民共享,也实现了从生产岸线到生活岸线的公共空间转型。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单一功能的简单置换,而是将水质净化厂置于地下,同时地上设置为生态公园,部分出水可再生利用于上部绿地公园的浇灌。这不仅能节约宝贵的地面土地资源,而且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周边居民解决长期受老污水厂困扰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立体叠合,促成生态景观资源向城市腹地渗透与延展,并且与滨河生态修复连为一体,最终融入到跨地区的京杭运河景观生态廊道建设中,从而形成一种渐进的、复合性的地区生长与更新模式。未来,老厂滨河区将保留与活化利用污水处理厂房、设施设备及户外场地特征,将之作为高新区工业遗存与地景艺术展示给公众,成为生态景观与游憩功能相结合的开放性绿色空间,并以此形成自然生态体系与地域文化融为一体的特色地域景观(图1,图2)。

  景观都市主义优先考虑景观,将景观作为一种手段和基调,不仅要将自然和生态的理念引入城市,而且需要尊重场地的演变肌理,突破功能单一、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将城市社会机能的发展融入环境的生态演变。面对当代快速的、高密度的都市地域变迁,景观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加厚的地表”(thickened ground),通过地下、地面和地上空间的有机规划与立体整合,有利于创造集约化的、高质量的地域景观形态和开放的城市功能系统。

  狮山水质净化厂将全程智能化的污水处理设备车间布置在地面之下,在地块东侧保留了部分深度处理设施,并将厂区办公建筑设置在南侧的三角形地块中。但如果仅仅设置净水厂管理用房与公园绿地,则功能稍显简单且缺乏综合性,难以应对此地区未来公共性的发展诉求。项目充分利用京杭运河景观带的水绿环境资源,在办公楼的上方加建了300床位的商务酒店,并在观景效果极佳的顶楼设置美食餐厅与会议室,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也提升了地块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增强了地区夜间活力。同时,项目还积极促进地块与附近社区之间在空间与使用方式上的联系,一方面在地下设备车间与地上斜坡公园之间插入社会停车场,为附近的商办人员、小区居民与外来访客提供停车服务;另一方面,在公园绿地中策划展示污水净化技术与环保理念的系列科普教育空间,为当地居民或外来访客提供水循环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使基础设施同样能成为城市公共体验和科普教育的基地。由此将日常性的公共生活和必须性的公共设施整合在一起,促成市政、绿色、交通与文化这4种城市基础设施的高度联动,兼容了社会活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图3,图4)。

  [17]狮山水质净化厂位于索山桥的桥口地区,是高新区连接老城区的重要门户,如何发扬地域建筑文化与营造高新区特色文化是政府管理者与设计师共同关注的话题。然而,前期“空间城市化”的造城运动推动了高层住宅塔楼与商务办公塔楼的快速建设,相似的房产开发模式催生出千篇一律的城市片段。面对这种高密度且风貌雷同的新城区空间形态,设计师将办公主体建筑处理成方正端庄的白色矩形体块,以明确与素洁的建筑形态来回应周边灰蒙蒙的高层塔楼群落,成为索山桥最为显眼的对景建筑。在立面细节上,整个办公建筑被向外出挑1.5 m的白色窗花纹镂空铝板包裹起来,形成精美而细腻的遮阳表皮。白色是苏州民居的基本色调,窗花纹图案则可视为苏州园林木格栅窗的转译。无论是白天的阳光还是夜晚的灯光映照到镂空铝板上,整个建筑都会随着光影的变化而呈现出丰富美妙的场景,彰显出江南文化的精致、雅洁与含蓄,体现出设计师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如何回应场域环境和地域文化的思考(图5~图8)。

  随着城市的高密度建设与突飞猛进的技术发展,层叠复合的新型空间框架将促进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的有效整合,创造更趋开放性与互动性的城市生活。基础设施不再依据单向的线性思维方式建设,而是呈现出多维的复杂性与流变性,原先相互孤立的城市要素将通过地表的连续性加以统合,地表将通过折叠的方式来替代建筑学中常用的垂直分层做法,如是则垂直与水平向度在连续地表中被编织在一起。

  在狮山水质净化厂项目中,整个绿坡公园面向北侧索山桥的车道引桥进行地形上的起坡与折叠,既是对周边绿化环境在空间上柔和的延展,也是对快速车道的主动回应。大面积的绿坡草坪可以吸收空气中的尾气污染,还能起到降低交通噪声的作用。为了让缓坡地形变得更有厚度和立体感,设计采用不同标高的长条形木质平台、台阶与坐凳的平行铺设方式,形成逐级升高的带状绿化空间,并沿着坡地最高侧(5 m标高)设置以环保为主题的文化展示长廊,贯穿整个场地,形成一种连续的、水平伸展的人工地景肌理,重新建立了新的空间秩序与城市尺度,也为整个场地内建筑与公园景观的整合提供了可能(图9~图11)。

  折叠的形态逻辑同样体现在办公综合楼与绿坡公园的处理上。依据分区规划,新厂区被用地红线划分成两个不同土地使用属性的建设地块。设计师没有采用建筑后退红线的常规方式来启动设计程序,而是从梳理场地的活动线索和空间逻辑入手,重新思考场地环境中潜在的内生力量与外部资源之间的互动机制。为了突显净水厂作为水基础设施的公共教育性,重点组织了两条可以近距离观赏生产厂房设施并了解净水厂历史和生产过程的参观流线,成为公园和建筑之间突破边界而重新建立联系的纽带(图12)。在办公综合楼的4层高度上,斜向伸出一个轻盈的观景栈桥搁置在公园上方,并与绿坡顶部的环保主题展廊立体交错而形成十字型的空间布局(图13,图14),一方面带来了极具戏剧性的视觉场景,另一方面也为公共参观流线提供了清晰明确的空间载体。由此将办公楼的展示空间、绿坡景观与地下的污水处理设施等垂直连接贯通,全面展示从污水处理到净化后出水的水生产技术和流程,以期成为高新区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图15,图16)。此外,参观者还可以通过环保主题长廊的引导,向东穿越深度处理车间,直抵运河滨水景观带,由此构建办公综合楼与绿坡公园、地下水厂及运河滨水景观带之间的水平活动链接,促成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事件”在公园中上演,实现水、园、城与事件相互交融的“折叠风景”。

  高层建筑底部的裙房设计也顺应了地形折叠的逻辑,将封闭而集中的边界打散,依据三角形的场地裂变出高低错落的矩形体块,室内外空间的界限因此而变得模糊。而在南侧绿坡公园中,伸出地面的消防疏散楼梯与风井被精心地改建成大小不同的白色矩形构筑物,犹如建筑裂变出来的“碎片”散落于公园各个角落,有的上升,有的埋入土坡,呈现出多维、变化、开放的场景(图17~图19)。不难看出,建筑不再是孤立于公园之外的元素,而是地形折叠后的不同程度的异化,使建筑物与它所处的场域之间形成完美的对话关系。同时,设计师还利用疏散楼梯与风井,在公园中插入尺度不一的椭圆形下沉庭院,一方面为绿坡下的社会停车区引入阳光与空气,另一方面为大尺度的绿化公园提供可漫游体验的路径和场所。其中一个顶部开设大小圆洞的半室外中庭空间成为联系绿坡垂直向空间的媒介,这也是建筑体量切入公园景观的重要交接点。整个室内空间因椭圆形发生变异而产生出人意料的剧场效应,位于舞台中心的圆弧形旋转楼梯悬挂于中庭内,球盟会官方网站成为空间场所、城市事件和人之间发生互动关联的磁场(图20,图21)。

  [19]景观都市主义强调通过合作式跨学科的设计实践,整合规划与城市设计、市政工程、景观、建筑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促成不同专业人士的交流沟通,然后综合运用多种设计手段,来应对城市复杂多样的场域环境,推动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提升。

  在狮山水质净化厂项目过程中,前期主要由规划部门及相关分管部门与专业技术团队密切合作,对接区域范围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地铁隧道空间、道路交通与环境治理等不同系统工程,形成建设地块的管控要求与技术标准。进入项目设计环节,地下厂区部分由上海市政院设计,主要关注工程技术系统的明晰性、可标准化和经济成本的可控性,以保证生产的安全管理与高效运行;地上部分则由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主要关注基础设施与城市生活的互动性、环境品质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力求达到整体环境效能最优化的目标,从而实现多方共赢。也就是说,规划管控与指标参数是设计师开展工作的前提,但并非是设计的终点。正是在工程师的保障性技术与设计师的创意性思考的总体分工原则下,跨越不同设计机构与专业工种的技术人员才能在项目设计球盟会首页、图纸评审与施工建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多方位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合作,耦合各方利益,提升工程的综合效能。例如,在结构设计方面,由于地下厂区已先行设计,底部基础承重仅考虑了地上均布1.5 m深覆土的荷载,这对地上建筑及景观的设计是一个考验;后通过地上与地下结构柱网对位的方法,让结构体系更为合理,而局部景观需要增加大乔木的区域则由两家设计院共同协商来增补相应的荷载。另外,地下厂区伸出地面的10余处消防疏散楼梯、风井和设施用房以及管道等都需要双方设计师对相关的设备工艺、生产流程、空间布局与外观形态及环境设计等方面相互理解、协商并取得共识后,才能推进方案实施。需要指出的是,设计师的工作并非只是被动地去协调处理技术问题,更需要一种超越工程逻辑的丰富想象力、应势利导的灵活应变能力和全局思维的团队掌控力,以拓展新的要素关联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在地上深度处理车间的建筑优化设计中,设计师大胆拆除非管理用房区域的外墙,仅保留梁板柱的结构体系,并通过增加屋顶绿化、建筑周边种植大乔木等方式,打破原车间建筑封闭僵硬的体量感,让其融合在绿化环境中。同时,在其东侧增设公共楼梯,引导人们进入二层的玻璃展示廊,可以深入了解处理车间内的水循环过程。可见,以设计师为主导的创意性工作使景观基础设施不再只是满足纯工程技术的要求,而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断注入公共行为与环境品质的思考,以此加强各专业和领域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社会需求、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

  面对国内城市空间集约化和功能复杂性的发展诉求,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空间化、建筑化与景观化正逐步获得共识,[21]但是如何以景观作为媒介,以基础设施作为驱动来进一步推进城市空间的演变与发展,重塑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国快速城市化与高密度建设之后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未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必须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要素,充分发挥社会、审美和生态方面的综合效能,才能更好地支撑城市的运行,进而引导和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这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新的范式。显然,仅仅依靠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工程师是很难完成上述目标的,必须加强不同学科与专业的交叉与融合,特别是要有具备城市设计思维与生态景观意识的建筑师的深度参与和主体引领,才能以创造性的方式达成目标。对于国内存量更新背景下的建筑师而言,城市基础设施的积极干预为他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学科边界与拓展行业领域的契机,反思建筑学在城市生活中的价值和新的可能性。苏州高新区狮山水质净化厂项目正是九城设计团队在不同城市尺度上思考与探索如何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理念去推动地区环境资源重组、公共空间链接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协调多方利益的成功范例,它为城市创造出了基础设施生产运转之外的生态修复、功能复合、场所营造与品质提升等多重价值,整个地区的发展也将走向一个更为开放和可持续的未来。

  [1]翟俊.从城市化的景观到景观化的城市——景观城市的“城市=公园”之路[J].建筑学报,2014(01):82-87.[2]陈泳,袁琦.城市新区的空间织补——杭州市钱江世纪城奥博中心片区城市设计探析[J].住宅科技,2019(11) :21-26.

  [3]章明,吴尤.“场域”理念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复合化转型研究[J].园林,2023(03) :4-11.

  [4]陈洁萍,葛明.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J].建筑学报,2010(11) :1-5.

  [5]华晓宁,吴琅.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9(12) :85-89.

  [5]杨锐.景观都市主义:生态策略作为城市发展转型的“种子”[J].中国园林,2011(09) :47-51.

  [6]查尔斯·瓦尔德海姆,刘海龙等(译),景观都市主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9.

  [7]刘东云.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和谱系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12) :133-135.

  [8]詹姆斯 · 科纳,李璠.地形流动[J].世界建筑,2010(01) :17-21.

  [9]华晓宁,吴琅.当代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与实践[J].建筑学报,2009(12) :85-89.

  [10]刘孟荀.基础设施主义下的城市边界空间更新研究——以韦斯·曼弗雷迪作品为例[J].住宅科技,2021(12) :30-35.

  [11]刘海龙,孙媛.从大地艺术到景观都市主义——以纽约高线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园林,2013(10) :26-31.

  [12]华晓宁,吴琅.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城市节点的形态演进——以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荣耀广场为例[J].新建筑,2020(04) :18-24.

  [13]李濛濛.脚踩垃圾来旅游[J].环境,2018(08):68-70.

  [14]龚惠莉,代鹏飞,周悦等.景观都市主义方法论的教学实践——以ASLA和IFLA学生竞赛苏州大学获奖作品为例[J].新建筑,2021(03) :152-157.

  [15]谭峥.寻找现代性的参量:基础设施建筑学[J].时代建筑,2016(02) :6-13.

  [16]王一,郑奋.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建构——景观都市主义的策略与方法[J].南方建筑,2015(05) :64-69.

  [17]刘珩.坚硬如水:关于基础设施公共化的思考与建筑实践[J].时代建筑,2021(02) :80-89.

  [18]谭峥.有厚度的地表:基础设施城市学视野下的都会滨水空间演进[J].时代建筑,2017(04) :6-15.

  [19]翟俊.协同共生:从市政的灰色基础设施、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到一体化的景观基础设施[J].规划师,2012(09) :71-74.

  [20]李翔宁,刘珩.城市·建筑·日常——李翔宁对话刘珩[J].城市环境设计,2016(04) :24-27.

  [21]章明,鞠曦,张姿.“八合一”理念下城市滨水空间营造的六个维度[J].中国园林,2022(05) :31-38.

  如有需要,可扫描下图二维码购买《时代建筑》电子版或纸质版(购买纸质版请标注具体期数)

  纸质版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3年第2期 解码立体城市:复杂城市空间量化认知 陈泳、钱舟、张应鹏《城与园的新构:对苏州高新区狮山水质净化厂的解读》,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作者简介:陈泳,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钱舟,女,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师; 张应鹏(通信作者),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基于原作实践的“场域基础设施”多维建构[J]. 时代建筑,2023(2):62-67.

  [2]刘振、李兴钢.复合功能的人工公共景观 :北京2022冬奥会延庆赛区基础设施建筑设计探索[J]. 时代建筑,2023(2):68-73.

  [3]陈泳、钱舟、张应鹏.城与园的新构 :对苏州高新区狮山水质净化厂的解读[J]. 时代建筑,2023(2):74-79.

020-8888888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