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家校社合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农村学校在这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如家长群体总体文化程度不高、隔代养育情况多、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活动少等。为了应对这些困难,重庆市江津第四中学校需要重新审视在家校社协作、协同育人中的责任和功能,厘清边界,主动作为。只有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才能真正打造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育人共同体”,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农村学校应该积极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机会。
某学校班主任收到学生举报,称余同学再次将手机带入校园。经过班主任查实,确认余同学确实将手机带入校园。为此,班主任在教室中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手机摔坏。此举引发了家长的强烈不满,并向区教委投诉,要求班主任赔偿同款新手机。经过两天的时间,班主任最终购买了同款新手机并赔偿给了余同学。
据调查了解,余同学曾多次将手机带入校园,并在同学入睡后和上课期间玩手机,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作息。尽管班主任多次与其及其家长沟通,并曾进行过一次家访,但该同学仍然没有改正这一行为。在之前的班会上,班主任明确宣布了校园手机管理规定,强调禁止将手机带入校园,特殊情况需带入学校的手机需交由班主任保管,周末离校时可取回。否则,一旦被教师发现,将当场摔坏手机,并在期末时由老师购买新机赔偿。这一规定在家长会上已经明确告知家长。
分析: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原则上学生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更禁止带入课堂。因此,余的行为属于违反校规校纪。班主任在管理手机时属于正常管理行为。然而,家长认为班主任的管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且对手机的处理方式不当,导致他们要求赔偿同款新手机。
这个案例让我们反思:在教育学生时,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否则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周五下午第一节课在两点二十分,初一年级二班的李老师发现学生钱某不在教室球盟会yobo,于是立即告知班主任。在两点二十五分,班主任迅速组织学生们在校园内寻找钱同学,并同步将情况通知了学生的家长。在下午第二节课课间休息时,大约三点,经过调查确认,钱同学中午时与初二年级的李同学翻越围墙离校出走。有同学目击了他们出走的过程,并且李同学离开时在课桌内留下了一张纸条。纸条显示,他们已经与外部的人达成共识,计划一起离开这个城市去寻找工作。
家长在得知班主任反馈的情况后,立即选择了报警。公安机关通过手机定位技术在区境内五十公里外的一个镇上找到了钱同学。于是,家长亲自开车前往该镇,并在当地派出所的协助下,成功地将两个正准备远离的孩子解救回来。
分析:厌学、对家庭生活失去兴趣以及想出去寻找工作是驱使他们翻墙逃课的主要原因。两个小女孩的家庭环境相似,均由隔代亲人照顾,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忽略了孩子们的教育和管理。当孩子犯错时,他们主要采取打骂的方式进行惩罚,这种方式显然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孩子们从小就缺乏父母的关爱,经常与校外、社会上已经毕业的“大哥哥”们一起玩耍,因此他们不愿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此外,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佳,有明显的厌学情绪。
对于初一和初二的这些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极容易受到他人的诱导和欺骗。在这个案例中,父母明显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关爱,以及适当的教育方式。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更容易走向极端,这也就解释了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在周四中午的午休时间,初三、四班的班长王某报告说,本班的程某以上厕所为理由出去后就一直没有回到教室。到了下午上课时间,班主任组织同学在厕所和校园其他地方进行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踪影。随后,班主任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学校值班领导。经过查实,程某已经从食堂窗户翻出离开了校园。班主任立即将此事告知了程某的家长,但家长的态度很冷漠,表示不需要管他,认为孩子过几天就会自己回来。第二天,学校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并动用本班的学生、教师以及村委会成员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寻找程某的下落。然而,一周过去了,仍然没有发现他的身影。在一周后的某天,程某的家长跑到区教委投诉,并威胁说如果找不到孩子,他就会在学校门口喝农药自杀,并要求学校赔偿一百万。
当地政府得知此事后,积极牵头与当地村委会一起进行走访,以寻找程某真正离校不回家的原因。经过深入了解,发现程某属于非婚生子,并不是现在的父亲所生。他在两三岁时母亲因被父亲家暴而离开家,从来没有感受过母爱。他的父亲程某现在吃农村低保,长期醉酒,与周边村民关系紧张。他对程某的生活不闻不问,甚至有驱赶孩子的行为,导致孩子不敢回家。程某有时会在本村周边其他村民的空房或柴堆里过夜,饿了就在别人家偷食或靠村民提供食物。甚至有时候,他只能在山上吃红薯等野食度日。
分析:程某长期旷课的原因主要在于家长没有尽到管理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程某从小缺少母爱,更没有父爱,这导致他的行为异常、心理扭曲。另一方面,程某的家长与村民关系紧张,做事易走极端,自身性格有缺陷,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因此,对于程某的教育引导问题,学校应该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合作。通过政府和村委会的协助,加强对程某父亲的教育,采取有力措施让他承担起抚养程某的义务。这样才能够让程某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并为他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
自上次巡察反馈指出学校卫生环境问题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改善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其中卫生习惯是首要任务。为了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培养,学校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加强班主任考核、加强团学委志愿者检查等。然而,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的卫生习惯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校园和教室中乱丢乱扔现象仍然普遍。
分析:学生的卫生习惯与其原生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环境中乱丢乱扔的行为习以为常。此外,镇上街道的卫生状况也不尽如人意,乱停乱放、乱丢乱扔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很难长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校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合格公民,要改变乡镇居民的文明卫生习惯,学校应当承担义不容辞之责任。
上述案例真实地发生在我校学生身上,每个案例都反映出农村教育的困境。虽然其中包含学校自身的原因,但与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特别是每个孩子的原生家庭问题,有着极大的关联。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学校需要唤醒家长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可以开展“家校社协育”系列活动,让广大家长更加了解、认同和支持学校的工作。这些活动可以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汇聚教育合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提升档次,促进学校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在农村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达成共识,将实现“家校社协育”作为共同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认清和理解社区实际情况是有效开展家校社合作的前提。农村学校需要正视一个现实,即相比城市,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以及教育支持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这种情况,学校需要努力寻找方法来弥补这种差距。首先,学校应当在日常卫生知识、营养常识、安全生活事项、入学适应辅导等方面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其次,当学校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需求的不同。家庭教育活动或讲座的内容和语言应当浅显易懂,可以适当地印发一些简单形象的图册类资料来帮助理解。再次,教育和培训的内容不仅要有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校需要教给家长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另外,对于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尤其是那些祖辈身份的监护人,学校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并寻找更适合与他们交流沟通的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家校社合作的发展,为农村教育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农村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在农村学校生源萎缩而办学条件不断提高的今天,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以及学校与社区外部资源的链接渠道,让学校发挥社区文化中心和学习中心的作用,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家校社共育的开展。
在农村社会的家校社协育中,学校应重点关注几类特殊群体的需求。首先,老年人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群体。可以教授他们一些与自身利益或与教育相关的知识,比如如何就医养老、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隔代养育等。其次,留守儿童是另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所面临的首要困境是父母陪伴的缺失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学校和社区需要加强对这些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早期情感剥夺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并鼓励他们尽可能地常回家、常联系孩子。此外,学校还应教给家长一些可操作的交流方法和心理支持方法。第三,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残疾、心理不健康、学习困难学生等群体在农村地区也容易被忽视。因此,学校有必要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教师进行专业的教育技能培训。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巡视和筛查工作,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农村社区的人文和硬件环境建设的社会融合水平,尊重、接纳并帮助这些特殊学生融入社会。
家校协作的不畅主要源于双方沟通交流能力的不足。不论是家校之间还是亲子之间,都有必要提升彼此的沟通交流技能和水平。为了深化家校社的合作,学校应具备协商意识,与参与者共同讨论协商合作方案,并明确事情的重要性、影响,以及需要家长配合或完成的具体任务。
家校沟通不畅、缺乏互信也是导致一些家长委员会或当地村社组织较少参与学校管理的原因之一。在深化家校社合作、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加强学校信息公开和社区监督。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上,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探索多种形式的家校社合作。以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为例,学校可以与农户合作建设劳动基地和食材基地,可以由家长轮流陪餐以监督学校饭菜质量,或者可以请有餐饮业经验的家长管理指导等。家长或者社区工作人员还可以参与学校的校服增订、基建修护、安全巡防、课后服务等工作。
在学生培养方面,农村家长的职业技能同样可以成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对象和职业体验内容。从服务社区的角度看,学校应主动参与农村工作和社会生活,如与社区合作开展文明家庭、卫生家庭评比,举办乡村节日庆祝活动,参与社区发展规划工作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服务。通过家校社的深度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公益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发挥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球盟会yobo。
在全社会形成协同育人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起到协调作用。学校和教师是深化家校社合作的关键人群,学校做好社会资源、家庭和学生的需求调研,可设计社会资源地图和课程初步规划,由政府协调相关单位,多方共同完善协作方案。
政府还可以积极培育公益组织或民间机构,调动并发挥它们在家校社合作方面的力量。例如,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政府可以帮助协调活动资源和场地,由家长联盟、公益组织、回乡大学生等不同机构和群体承担师资供给、课程和活动的组织等,这样能有效地改变以往以学校为单一主体开展活动的情况,弥补其力量不足的问题。
尽管农村学校在硬件和软件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包括政府齐心协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同时坚守育人初心、遵循教育规律,就一样能汇聚强大的力量,取得良好的协同共育效果。(重庆市江津第四中学校:洪兴)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教育行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Copyright © 2002-2023 球盟会(中国)体育平台-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9056873号-1